现在的位置:主页 > 期刊导读 >

基础医学论文_三维立体可视化测量国人肱骨近端

来源:中华骨科杂志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期刊导读 时间:2022-01-25

【作者】:网站采编
【关键词】:
【摘要】:文章目录 1 资料和方法 1.1 一般资料 1.2 CT数据处理与骨骼三维重建 1.3 测量参数与方法 1.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.1 患者纳入情况 2.2 骨折组与正常组肱骨近端解剖参数测量结果 2.3 骨折组与

文章目录

1 资料和方法

1.1 一般资料

1.2 CT数据处理与骨骼三维重建

1.3 测量参数与方法

1.4 统计学分析

2 结果

2.1 患者纳入情况

2.2 骨折组与正常组肱骨近端解剖参数测量结果

2.3 骨折组与正常组肱骨近端解剖参数测量结果对比

3 讨论

文章摘要:目的通过三维立体可视化测量国人肱骨近端骨解剖参数,为手术中骨折端复位、内植物放置及设计匹配我国患者的内植物提供参考。方法选取2013-2019年肩部外伤患者90例,根据有无肱骨近端骨折诊断设置为骨折组和正常组。使用E-3D数字医疗软件对60例骨折组模拟复位后,测量90例患者肱骨近端骨骼的肱骨头参数、肱骨干髓腔参数、肱骨头干间参数和肱骨头及大、小结节垂直距离参数:肱骨头高度(HH)、肱骨头关节面直径(ASD)、肱骨头关节面曲率半径(ROC)、颈干角(NSA)、向内偏心距(MO)、向后偏心距(PO)、多层面肱骨干髓腔直径(L0、L20、L40)。结果在冠状面和轴位面上,正常组HH为(15.5±2.0)mm和(15.7±2.3)mm;ASD为(42.0±3.5)mm和(40.0±3.5)mm;ROC为(22.3±2.0)mm和(20.8±1.9)mm;L0为(26.0±3.1)mm和(23.3±2.9)mm;L20为(15.2±2.5)mm和(13.3±2.0)mm;L40为(12.0±2.4)mm和(10.6±2.1)mm;NSA在冠状面角度为(132.1±4.9)°;MO在冠状面距离为(4.2±1.2)mm;PO在矢状面距离为(3.4±1.4)mm。骨折组与正常组测量结果无统计学差异。结论通过三维立体可视化测量肱骨近端解剖参数的方法精准、可靠;E-3D数字医疗建模软件在骨骼三维重建、骨折块模拟复位、骨骼参数测量功能方面具备较高的准确性和可信度。

文章关键词:

项目基金:《中华骨科杂志》 网址: http://www.zhgkzz.cn/qikandaodu/2022/0125/723.html

上一篇:外科学论文_祛瘀舒筋方烫熨在胫骨平台骨折术后
下一篇:中西协力,关注脊柱健康,为患者实现更好的康

中华骨科杂志投稿 | 中华骨科杂志编辑部| 中华骨科杂志版面费 | 中华骨科杂志论文发表 | 中华骨科杂志最新目录
Copyright © 2021 《中华骨科杂志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
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